今年10月13日是第34個國際減災日,主題是“共同打造有韌性的未來”,強調(diào)構建政府主導、社會參與、多方協(xié)同的災害風險治理模式,保護好災害脆弱群體,加強防災減災中的韌性建設,為建設構建全國新發(fā)展格局先行區(qū)提供安全保障。
一、地震
1.把握地震時的黃金逃生時間
地震的發(fā)生會帶動房屋等建筑物的晃動,根據(jù)有關專家的數(shù)據(jù)顯示,從開始到晃動結束時間大概在十幾秒到幾十秒,當?shù)卣鸢l(fā)生時,我們應保持冷靜,充分利用這十幾秒的時間,找到安全的避難所。
2.選擇合適的避難空間
室內(nèi)較安全的避難空間有:承重墻墻根、墻角等處。屋內(nèi)最不利避難的場所是:沒有支撐物的床上、吊頂、吊燈下、周圍無支撐的地板上等。如果發(fā)生地震時身處室內(nèi),尋找跨度小的地方十分重要,如衣柜墻腳旁、桌子下、廁所、廚房等。如果感覺晃動很輕,說明震源比較遠,只需躲在堅實的家具旁邊就可以。如果當時你在室外,則要跑向沒有電線桿和大樹的空曠地區(qū),避開高大建筑物、高聳危險物、危險場所等。
3.做好自我保護
首先要鎮(zhèn)靜,選擇好躲避處后應蹲下或坐下,臉向下,額頭枕在兩臂上,或抓住桌腿等身邊牢固的物體,以免震時摔倒或因身體失控移位而受傷,保護頭頸部,低頭,用被褥、枕頭、臉盆等物護住頭部或后頸,保護眼睛,低頭、閉眼,以防異物傷害,保護口、鼻使呼吸暢通,同時,盡量避開身體上方不結實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體,擴大和穩(wěn)定生存空間,用磚塊、木棍等支撐殘垣斷壁,以防余震再次發(fā)生。
二、火災
火災往往是我們身邊比較常見的,大到工廠、辦公區(qū),小到我們個人家庭中,短路的電線、煤氣等等都會引起火災,當火災發(fā)生時,我們需要記住以下三個步驟:
1.捂住口鼻
當你意識到出現(xiàn)火災時,拿出可用的毛巾、口罩、衣服等,噴上足夠的水,將口鼻捂住。
2.熄滅身上火源
如果逃生者不幸身上著了火,應當立即脫掉著火的衣服,或者通過在地上打滾的方式將火熄滅。
3.尋找逃生出口
沿煙氣不濃、大火尚未燒及的樓梯、應急疏散通道、樓外附設敞開式樓梯等往下跑,一旦在向下跑的過程中受到煙火或人為封堵,應從水平方向選擇其他通道,或臨時退守到房間及避難層內(nèi),爭取時間,進而采用其他方法逃生。
三、洪澇災害
1.在室內(nèi):
①若積水漫進屋內(nèi),應及時切斷電源、燃氣。
②居住在山洪易發(fā)區(qū)域或沖溝、峽谷、溪岸的居民,連續(xù)暴雨時,必須保持高度警惕,如有異常應迅速逃離現(xiàn)場。
2.在戶外:
①遠離電線,若感到腳發(fā)麻,立即止步、后退。
②避免靠近老舊建筑物。
③不要站在樹下和樹旁,不要靠近廣告牌。
④尋找穩(wěn)固的高地,如地勢較高的廣場、固定的多層高層公共建筑2樓以上區(qū)域(高于水面)。
⑤避免在橋梁,尤其是河道上的橋梁避險,因為河道形成洪澇可能會沖垮橋梁。
⑥避免進入地鐵、地下涵洞、過街隧道、地下人防工程、地下商街等地下建筑。
⑦駕駛車輛時,如車輛周圍已經(jīng)形成積水,立即離開車輛到地勢較高的地方;如果積水尚未堵住車窗,可以抓緊安全帶打開中控鎖,打開車窗逃生;若車體整個被淹沒,要利用身邊的防盜鎖、羊角錘等工具破窗逃生。
3.遇到洪水:
①洪水爆發(fā)時,要沿山路橫向跑開。
②被洪水包圍時,要設法盡快與當?shù)卣姥床块T、公安、消防取得聯(lián)系。利用船只、木排、門板、木床等做水上轉(zhuǎn)移。
③來不及轉(zhuǎn)移時,要立即爬上屋頂(泥坯房除外)、樓房高層、大樹、高墻,做暫時避險,等待救援,不要單身游水轉(zhuǎn)移。
四、災后恢復
各類災害事件過后,在恢復過程中仍可能有潛在危險存在,例如人口流動性增大、人類生活環(huán)境遭到污染,都有可能引發(fā)一系列健康問題。為此,應該注意:
1. 不喝生水、不吃生食。
災害事件有可能損壞供水系統(tǒng),自來水管道內(nèi)也可能存在未排出的污水。使用自來水前要適當放出足量自來水,并對所取水進行消毒、煮沸后再使用;食用瓜果蔬菜前應進行充分的清洗,各類食物充分烹飪、加熱后再食用。
2.養(yǎng)成良好衛(wèi)生習慣。
勤洗手、多通風,出入涉災場所前后做好個人防護及清潔工作。
3.加強個人健康監(jiān)測。
如出現(xiàn)腹痛、腹瀉、發(fā)熱等情況,應及時就醫(yī),如實告知相關情況,謹遵醫(yī)囑。